異鄉人的生存法寶

俗話說開門七件事:柴米油鹽醬醋茶;我自編的異鄉人生存自保三件事:開網路、找超市、交朋友。

MBA畢業後,我開啟了外派的職涯。至今四年走過英國北愛爾蘭和荷蘭,而在接受這份外派合約前,我花了另外兩年在西班牙、印度和美國讀書和實習,合計這六年住了五個國家、六個城市。身為異鄉人,在這樣頻繁的變動下,我也發展出一套生存法寶,幫助自己更快在新地方展開生活。

每到一個新國家,第一件事就是買當地的手機網卡,因為初到陌生環境,能即時取得生活資訊是最重要的。在智慧型手機還不普及的年代,走在路上看不懂路標時只能逢人拿地圖問路,進超市時因為看不懂包裝說明,只能買看起來最保險的食物。現在則是只要手機有網路,隨時可以查詢地圖、交通資訊,甚至翻譯任何食品標示或路標都變得唾手可得。另外,外派到新國家,往往都是先住飯店再找長久的住所,因此有網路才方便隨時找租屋資訊、與房仲聯絡,盡早安頓下來。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,實在沒有比自己查網路更可靠的事了。

等找到房子,安裝家用網路,生活漸上軌道後,下一項異鄉人的功課就是:找超市。

深入認識社區、看哪裡有好吃好買的超市商場是一件大事,但要找到喜歡的超市是件無法立即完成的事,每到一個新地方,我幾乎都得花上大半年才能建立固定的超市消費習慣。原因是,在台灣幾乎所有超市都會賣生活需要的所有東西,品質不會相差太多,但在國外卻不盡然,以歐洲來說不同超市的品質、價錢和種類天差地遠。很多時候我還得額外花心力研究亞洲超市,來取得那些在台灣隨處可見,但在當地超市買不到的東西,像是天冷吃火鍋用的肉片、晚餐想犒賞自己的清蒸全魚、嘴饞想吃甜點時的芝麻包子,更別提逢年過節用的湯圓、月餅、肉粽等應景食物。生活模式和價值觀都能異地而變,但從小到大的味蕾卻無從改變,只能自己想辦法變出來了。

在家靠父母、出外靠朋友,對長年於不同國家間流浪的我們,真是太貼切不過了。

剛開始在異鄉生活時,溝通往往是個大問題。在流浪過的國家中,我和老婆常自嘲在英語口音厚重的北愛是聾子、在口語英文通行但書寫不通的荷蘭是文盲、在英文完全不通的西班牙則是又聾又盲又啞。在這種情況下,生活大小事都需要同鄉人的協助,舉凡交通資訊、醫療系統、垃圾分類、教育體系、當地線上購物網站等,問台灣同胞們總是最快最準確,而且通常也能得到熱情的協助。

我在美國留學的台灣同學們,甚至在我抵達美國當交換學生前,幾個人去二手家具店搬了張床墊和床架,再走樓梯扛到我們三樓的租屋處,讓我們第一晚就得以好眠,免去睡地板的窘境。另外,對於一切約定俗成的事情,像是如何送禮、當地節日該怎麼過、該給多少小費、該國作客文化等,用同樣身為台灣人的角度來解釋,總可以讓我們秒懂,省去不少摸索時間。除了取得這些實用資訊,平常也可以和大家一起郊遊打牌、發思鄉愁、一起過節,而在有了小孩後,話題更是聊不完,結伴溜小孩話家常,這些都讓異鄉人們備感溫馨,感覺沒那麼孤單。

然而,天下無不散的筵席,對時常跨國搬家的我們來說,更常常覺得菜都還沒上桌、屁股還沒坐熱,怎麼就又要走,各路朋友總是萍水相逢。執筆的當下,我又即將外派日本,一切再次要打掉重練。不斷漂泊、不知歸屬,這才是身為資深異鄉人最難解的一道題。

繼續閱讀

八家將在跳什麼?

該怎麼跟外國人描述台灣文化? 四周一片黑暗、舞台上煙霧彌漫、台下一片寂靜…

人才潛力股說明書

歐美外商如何定義人才潛力股? 大部分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後,都會擬定自己的…

迴響已關閉。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

向上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