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辦公室 英文咁會通?

日本工作,不會日文怎麼生存?赴日一年多,常有人問我在這生活有沒有什麼文化衝擊?我總是回答說是也不是。跟之前待過的其他歐洲國家相比,台灣畢竟地理上離日本近、有比較多歷史淵源,很多方面是比較熟悉的;但對比之前住過的西班牙、英國北愛爾蘭、荷蘭等,日本在文化象限各方面都離這些國家很遠。在歐洲國家學到的東西,在日本工作時顯得不那麼適用,所以我在了解職場的人事物上,還是費了很大的功夫。

你讀對空氣了嗎

日本人不直接講個人感受是出了名的。曾有個在日本服務業工作多年的台灣朋友與我分享,在日本做服務業的基本要求是,永遠要在客人開口前搶先一步滿足需求。譬如說,餐廳的服務生必須一直觀察客人,一旦客人的眼神或舉止有異,就要馬上判定是在找廁所、需要點餐、還是有其他問題,然後不等客人問就要先發制人提供服務。除此之外,在觀察客人時不能明目張膽,必須要左摸摸右摸摸、假裝做其他事情、邊做邊看。

這位朋友也分享到,要做這搶先機的服務需要很強的讀空氣能力。一般來說,日本服務生都可以很準確判斷日本客人的需求;但對於外國人就容易失準,因為外國人的舉止行為和日本人不太一樣,或是同樣動作代表的意思不同,這些都很容易造成他們誤判。

當讀空氣變成會錯意

這種誤判尤其體現在他們與外國同事的互動上。在這個普遍視說「不」為不禮貌的文化中,如果沒有立即說好,似乎就會被視為委婉拒絕;如果問了過多問題,就有可能被解釋為是在質問。

我在日本工作的公司雖然是當地外商,但除了我沒有其他常駐的外國人同事,在公司內部的溝通模式自然偏向日式,因此很常發生與國外開會時,日本同事誤會外國同事的意思而不自知。舉例來說,當日本同事為了某一專案而需要專家協助時,他們會邀請相關的外國同事來開會,然而外國同事常需要問很多問題來釐清細節。在我看來,這是很自然的,他們必須知道更多背景資訊才知道該從何下手。但我發現日本同事常會把這些詢問當作是拒絕協助的信號。常在會議後,跟我抱怨這些外國人都沒有團隊合作精神。而我,往往一頭霧水,心想「他們剛剛不是答應要幫忙了?難道我聽錯了嗎?」

背後有什麼意圖

後來和日本同事混熟一些,我才慢慢熟悉他們的溝通模式。他們常跟我說不懂某某人的意圖(尤其對象是外國人時,且大都猜測是不懷好意),不知道該如何回應,需要我幫忙,這對我來說是滿新鮮的。旅外住過幾個國家,大多數相較日本都是直來直往,問問題時專注問題本身而不多揣測,目前只有遇到日本人會相當執著於對方有什麼背後的意圖。

這對我這樣身為公司唯一的非日本人,會是怎樣的情況呢?首先,是我有很大的機會扮演「仲裁者」的角色,在與外國人開會時幫忙解譯「真正的意圖」。雖然這些外國同事大多沒什麼字面以外的意思,但我的同事們還是需要我這個自己人來掛保證。久而久之,在我的協助下,日本同事們也習慣了這些外國人的溝通模式,漸漸不把外國同事的提問當作負面訊號。

講英文講白話

每個人聽到我要在一家都是日本人的公司工作,都一定會問我同事會講英文嗎?不然我又不講日文怎麼溝通?幸運的是,畢竟是間外資公司,我自己的團隊英文還不錯,其他部門同事的英文都在可以溝通的範圍內,所以有我在的場合都是英文。這時用英文開會對於內部推動一些跨部門的事務滿有效的。為什麼呢?雖然每個人英文都是第二語言,並不都能隨心所欲駕馭,但日語語境中對於人事物的位階距離和個人情感表達比較細膩,用英文開會可以避免掉各式各樣日語中獨有具暗示、指示性的修辭和用語,而較專注在議題本身做討論。學過外語的人都知道,換一種語言就會切換一種溝通思考邏輯,使用英文幫他們處理各種糾紛還滿有用的。畢竟,直話直說是解決問題最快的方式。

食在今日

每次移居到新國家後的第一餐總是讓人印象深刻。因疫情關係延遲近四個月的日本外派生活終於到來,而這次等我的第一天又…

人才潛力股說明書

歐美外商如何定義人才潛力股? 大部分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後,都會擬定自己的一套用人選材策略。有些公司是以戰績論英…

迴響已關閉。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

向上 ↑